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人格

「我最深沉的恐懼,是當我告訴你我是誰的時候,你會棄我而去。「

「被拋棄的感受就是:我要死了,真的。」

「我呼吸不了,動不了,失去知覺。如同我在淋浴時哭泣、顫抖、站不穩的樣子。」

生活中有一類人,他們總是無原則、無底線的迎合或者討好身邊的人,最終在他人期待的牢籠中徹底崩潰,從心理學層面看,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人格特質

沒有「皮膚「的人其實也沒有靈魂 

《愛在邊緣時》的作者Celia Finkelstein是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的代表人物。

她給這一人格障礙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沒有皮膚的人」。 作者在書中這樣形容自己:

「我感覺自己血肉模糊地在這世間遊走,體無完膚…是的,我沒有皮膚,只有一堆神經、肌肉和筋骨,血液和傷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PD是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的嚴重精神疾病,BPD患者多數有人際交往障礙,表現在對自我形象認知不清的情緒不穩和容易衝動。

BPD患者由於不能很好的將自己與周圍環境分開形成獨立的思想價值觀,因而常被環境左右,受他人情緒影響,精神經常反覆,甚至會出現自毀、自殘行為。

小時候缺愛

《不完美的她》中, 有一個被繼父虐待的小女孩——穆蓮生。

 

繼父把蓮生當遊戲靶子,蓮生也配合地演倒地,每次摔倒她都在笑。

繼父把蓮生裝在紙箱里當遊戲道具,當蓮生被媽媽發現時,也依舊微笑著說:真好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蓮生用自己的零用錢給媽媽穆靜買好吃的,帶媽媽出去玩,反而被她媽媽嫌棄。

蓮生髮現媽媽想要拋棄她的時候,她也在笑。

最後一幕,穆靜向蓮生懺悔:蓮生,媽媽對不起你!

蓮生冷眼看向媽媽:你已經不是我媽媽了,我也不是穆蓮生了,我叫林小歐,我以後會和我的新媽媽林緒之在一起生活,我也會忘了你。

 

蓮生在和繼父、媽媽相處的過程中假裝不疼並保持微笑,拚命去討好這兩個並不愛她的人,是因為她知道只有拼盡全力去討好,才有可能不被拋棄。

不同於充滿愛的環境,在長期缺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沒有辦法自然被人喜愛,於是會想盡一切辦法配合父母,或乖巧或淘氣或可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且,這些孩子往往早熟且敏感,很會察言觀色,往往卻在一起又一次的期待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中失去了愛的能力。

 

《不完美的她》中,穆靜作為蓮生的親生母親,遭遇第一任丈夫死亡后,自己把蓮生拉扯大。

而穆靜在被生活壓到不行的時候遇到了酒吧老闆尚武。這個時候,穆靜就像即將溺水被人撈上來一樣,對尚武百般取悅、討好為了求得尚武的愛。

即便尚武在虐待女兒,她也是保持沉默冷眼旁觀,因為害怕失去尚武,再回到以前的那種生活狀態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些討好者的父母——遺傳因素

據統計,邊緣型人格障礙人群占普通人群1%~2%。

但由於邊緣型人格障礙和其他人格障礙不一樣,發作對象有選擇性,對伴侶和孩子有較大的影響。

但孩子由於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體系,因而在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中變得和父母一樣。

由於缺乏外界的指導和關懷,邊緣性障礙的人群的代際遺傳和負面影響日趨嚴重。

 

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父母容易情緒極端,或對小孩盲目自信,認為小孩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其他小孩都無法和自己小孩比;或對小孩極其失望,在不斷地給小孩施加壓力的同時也讓孩子變得自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類父母多需要通過別人的鼓勵來確認自己的價值,而失去和外界的聯繫會讓他們出現懷疑或妄想。而小孩更是成為他們控制的工具,他們企圖對小孩進行全方面的干涉來證明自己的作用

 

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孩子多對父母地反常情緒表現無助,受到驚嚇之後內心容易變得麻木,形成了自省人格,比如「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媽媽才這樣對我」。

「如果我更優秀,媽媽也許就會過得好一些」,也形成了自我防禦機制,知道「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由此去逃離責罵甚至暴力。

長大后也無法理解愛

此類孩子在不斷地和父母做抗爭地同時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怕父母會不高興。

比如,父母說我不能出去玩,我也就呆在家裡;父母說這個人應該少跟他玩,於是就開始按照父母的意願選擇朋友甚至避免交朋友。

 

他們長大后也不敢與他人有很親密的關係,正如「媽寶男」和「恐婚男」,其背後的原因在於,覺得對不起養育自己的父母或者只有父母才是愛我的。

這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下,逐漸失去了獨立表達情感的能力,所以長大之後依舊無法和社會有很好的連接和互動,因而在親密關係或者人際交往中有很大障礙。

障礙的表現在於做事小心翼翼,甚至自我犧牲以換取別人的同情和在意。內心有極端痛苦和不情願,這種表面天使內心惡魔的心態讓邊緣型障礙的人處在長期的焦慮和自責,久而久之,自己便迷失了。

 

一生都缺乏愛 

《人間失格》中,主人公大庭葉藏是也是作者的化身,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很強的邊緣性人格障礙,其根源在於,日本是個要求社會成員高度一致的國家,所以大庭葉藏永遠都是無所謂,渾渾噩噩度過一生。

而他的喪,其實也是一種妥協。

人間失格,也就是「失去做人的資格」。

為什麼會失去做人的資格?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配。

為什麼不配?因為百般討好后的結局依然悲慘,這個社會終究無法對努力的你仁慈。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看看寫出喪文化的太宰治,到底出身在什麼樣嚴格的家庭?

太宰治其實是個貴族,可他有一個強勢的父親。父親從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逼迫他服從。後來他與銀座女服務員一同跳海后,父親切斷往來。

在後記中,藉由酒館老闆娘之口寫道,「我們認識的葉藏,本來乖巧可愛要是不那麼喝酒的話,還是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呢。」

神一樣的好孩子,說的是不就是聽話的孩子們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為什麼這些本來無所謂懂事的孩子就突然變了呢?

 

可愛的詛咒

這其實就是「可愛的詛咒」。心理諮詢師雅基·馬森通過「可愛的詛咒」表達那些具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這類人的典型特徵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不願意麻煩別人。

「可愛的詛咒」源於成長過程中被固式化的童年自我突破卻被困住的青少年。

在童年,父母會強加自己的觀點給小孩,讓他們失去獨立思考能力變成父母的附庸,沒有獨立的人格,以至於後來長大了,脫離了父母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這些小孩往往在青少年時期也表現出,為了融合集體而盡量壓制原本的性格。

長大后的他們,在不斷掙扎和選擇中形成了矛盾的性格。一方面希望得到愛,一方面不相信愛。因而在人際交往中無法真心投入愛。

人間失格中,葉藏最後把自己推向了精神的深淵,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人類。而他由於無法和周圍產生連接,於是被送到精神病院,這其實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終極表現。

 

所以,邊緣型人格障礙很多時候其實是那些對生活充滿希望和要求完美的人。

那些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導致了他們讓自己不斷適應社會,對童年缺愛的補償導致了他們對愛情的飛蛾撲火,奮不顧身,因而失去自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我們說,愛是治癒一切的良藥。當我們懂得了什麼是愛,並且相信愛,也能最終化解心中煩惱,重返生活的正常軌道。

 

人間失格中,良子是善良的化身,也是一個「容易信賴他人」的人,所以,葉藏會和良子結婚,沒放棄生活。但在良子被玷污之後走向崩潰,其實也就是主人公信念城堡的坍塌。

那麼,為什麼會走向悲劇?是因為世界的不美好?

還是因為自己的不堅定?是因為世界的不公而失去做人的信心?

還是因為本身就沒有好好對待自己正視自己的價值認認真真地活?

我們渴望的愛,其實並不難。因為,只要我們張開雙臂,擁抱這個世界,就會得到愛。當我們知道自己的作用,我們就會珍惜自己,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價值,別人才會發現我們的價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言之,當你學會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

美國作家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了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我們在同年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只有我們乖乖的,可愛的,活潑的才能獲得父母的愛。

只有我們大方的,自信的,有義氣的才能獲得朋友的愛。

不過,「我」在哪裡?你們的愛都有條件,與其無限付出,不如孤獨一輩子。

所以,現在的一代都是孤獨的,冷淡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已經在與人的周旋中強化了交往的技巧,弱化了自我的展現,越來越懂得如何和別人說話,同時越來越不懂得聆聽自己的內心。

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有一些討好型人格,而其中一些人越演愈烈,成了邊緣型人格障礙。

你不是明星,但你也在苦心經營「人設」

有個詞叫「人設」,現代人多強調人設,也就是性格標籤。

「人設」一詞,來源於漫畫中的角色設定,現多形容娛樂明星的形象。

現實中的明星,人設多有經紀公司幫忙策劃,而明星為了流量和人氣也配合公司進行日常生活的表演。

 

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有類似的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明明可以早點走,有同事報表沒做完問你可不可以幫忙做一下,於是你留下了,同事下班了。

明明自己不喜歡某種食物,但在聚餐的時候別人說你一定要吃一口你也就痛苦地咽了下去。

更有甚者,養成了假笑的習慣,明明笑不出,但是在見到別人的那一刻,下意識地把嘴角的弧度往上提了一提。

而被貼上善良標籤的人更可憐,因為所有沒辦法滿足別人要求的時候,都會歸結到一個詞,你不是一直都很善良的嗎?你怎麼能拒絕我?

是的,在正常情況下,善良指的是和善有愛。但在人際交往中,善良變成你需要犧牲小我成就他人。

 

 

愛情中的討好型人格更是如此。男朋友不喜歡吃的東西我也不吃,女朋友不愛看的電視堅決不看,所有的愛好習慣都是參照對方的標準。

久而久之,都不知道自己原來喜歡的究竟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可怕的是,當一旦做出忍讓和改變,自己在對方的最初美好的樣子也會發生改變,於是在一天又一天的人格喪失中也喪失了對對方的吸引力。

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是無法與他人產生真實連接的,從外界獲得真正的尊重與愛的。因為你對別人沒有價值,你對社會沒有貢獻。

所以,真正認識自己,不要再去問別人你覺得我怎麼樣。

或者因為別人的否定不再堅持自己。

還有一點,勇敢地撕掉身上的標籤或者把自己的人設營造得更豐富一些,而不是「好人」人設。

「標籤「指的是一個人會不自覺地去滿足別人的想象,改變自己的性格不斷向別人的期待值靠攏,直到失去自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辨證療法

所幸的是,BPD是可治療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瑪沙·萊恩漢(Marsha Linehan)的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 behavior therapy,DBT),主要讓患者學習辯證思維,提高自己全面客觀看待事物的能力,降低失控次數。

裡面包含四種技巧:

情緒調節技巧(emotion regulation)

人際效能技巧(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

痛苦容忍策略(distress tolerance)

正念練習(mindfuiness)

這裡主要提人際效能技巧,因為最容易讓人產生痛苦的是,失去的愛和得不到的愛。

 

人際效能指的是和他人互動的能力,包括平衡人際關係,知道「別人要「和」自己要「的比例,並做好」我想「和」我應該「。

而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溝通。溝通是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是影響雙方關係走向的主要推動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我們需要做一下訓練,讓自己和對方都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交流並且實現自我價值和對他人價值。

交流的重點有以下三點。

1.準確表達自己的目的——「DEAR MAN」

Describe描述:知道自己的需求並且清晰表述。如「我想要一件某牌子的衣服」而不是「我想要一件好看的衣服」。

Express表達:主動表達你的想法,並且不害怕真實表達的後果(比如別人會不高興等)。

Assert堅定:說話有重點要清晰。

Reinforce鞏固:給對方正面反饋比如如實說:「這就是我想要的!「

Mindful警覺:牢記溝通目的,防止被帶偏。

Appear展示:通過身體語言顯露自信。

Negotiate談判:適當讓步和接受談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保持友好的關係——「GIVE」

Gentle溫和:保持溫和,避免攻擊性的強勢態度。

Interested有興趣:不中斷對方的談話並且認真聽。

Validate認可:認可別人的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見。

3. 維護自尊——「FAST」

Fair公平:保持公平公正的態度。

Apologies道歉:雙方有爭執時不隨便道歉。

Stick to Values堅持觀點:知道自己的價值觀,不盲目迎合對方。

Truthful誠實:如是表達避免誇張和貶低自己。

 

生活總歸是自己的,自己就是一座城堡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既自尊又自卑,既害怕孤獨又嚮往孤獨。他們會因為一句話就會自我幻想和自我毀滅,而這種前後落差來源於內心的不安全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害怕被拋棄,所以總是會胡鬧,並在一次又一次的「作「中尋求對方愛的證據。

而自己的一言一行,也都是因對方情緒的變化而變化。

說是為了愛,實際上是不相信自己也可以,總是會「作」一些。

也就是,只要對方一出現任何的想法或者變化,就立馬浮想聯翩並在一次又一次的是還是非做還是不做中痛苦迷失。

 

問題是,身邊的事物都在變化中,即便這一刻如此,你能保證下一刻、再下一刻嗎?但是,我們永遠知道自己在下一刻、再下一刻是怎麼想的。

既然我們對自己最清楚,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用自己的思維和價值觀去對整個事件進行思考和描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好比實驗室里的人們在多個試次后對數據進行統計整理,但是只是個無休無止的過程。

也就是印象中的實驗室人員永遠都在測試,統計,因為總覺得上一次的數據不夠準確,在一次又一次的測試中進行糾正確認,而與此同時,又擔心每一次的數據結果會影響整個正態分佈。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其實BPD人群一邊在極力討好別人,一邊又很難被討好?

海德堡大學心理學家Lisa Liebke通過「曼海姆虛擬組交互範式(mvgip)實驗證實了這一理論,即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對接受也敏感

因為有這種障礙的人處理社會信息的方式和沒有這種障礙的人不一樣,所以他們解讀社會信息的方式是傾向於長期感覺被拒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就是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所有的愛來了我們也不相信。儘管社會對我們很友好,但是,我感受不到。

這種和社會聯繫的缺乏會讓他們誤解或者消極解讀社會信息。

舉個例子,你在和這些人吃飯的時候,你給他們加座位,他們會解讀成不是原本邀請的對象所以才臨時加了位置。

 

如果你發現周圍有人具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傾向,如何才能讓他們不受傷?

1. 了解這一性格障礙成因,並且不帶偏見地和他們相處。因為那些你看到的歇斯底里或者反常,並不是你愛他們本身。

2. 注意和BPD患者的互動往來,並且建立彼此的邊界。也就是你不會答應他的所有無理要求,一些無禮要求必須及時制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生活中與BPD患者需要有更多地積極溝通,並通過聆聽,鼓勵地方式讓他們的情緒可以得到平復。

人是社會的人,我們有各種對世界的期待和想法,我們也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感知生命和感謝生命。

其實,一切遇見都是最美的遇見,一切失去也可能是一種得到。也許,這個世界並不如我們所想。但是夢想是屬於自己的。就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我們可以依然自己建立一座屬於自己的城堡,在這裡,我們不用顧忌他人的眼光,不必考慮是否拒絕別人,也不會麻煩別人。

- The End -

作者 | Bear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Maslow, A. H., & Frager, R.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Delhi: Pearson Education.

[2 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3] Erikson, E.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